close

隨機分派對照實驗(Randomized Control Trail)是個理想的實驗設計,為什麼理想,因為能夠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礎值分布的相近似 (也就是沒有統計學差異,不可以一邊男生多、另一邊女生多等)。但這樣的研究設計並不是想要隨時都有,有時礙於時間、金錢與倫理等現實考量,許多研究以觀察性研究(Observational study, OS)進行,但,此研究方法納入的族群,於實驗組與對照組中,其年齡、性別比、身高體重指數、先前醫療史等可能有所不同,這樣的基礎值差異,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呈現,而這些可能影響最後結果的項目稱為干擾因子(Confounding factor)。有鑑於此,研究學者希望藉由方法學去處理這些組間相異的基礎值,發展出了傾向分數(Propensity score, PS)的概念,並且透過篩選與配對(Matching),媒合了兩組間相近的基礎值,降低干擾因子所造成的結果影響。筆者將重點置於原理介紹,期許讀者有基礎的認知。

於臨床醫學研究中,諸多因子可能導致醫療處置介入的結果有所差異,例如吸菸者可能影響某些藥物的代謝作用,進而導致吸菸患者與未吸菸患者,即使投與相同劑量藥物,也會導致結果不同,尤以觀察性研究常遇見兩組間的干擾因子分布不同,造成結果產生的干擾。

PS為是否應該接受介入的估計機率值,其介於0~1之間,此乃藉由邏輯斯回歸分析(Logistic regression)納入可能的干擾因子為共變數所的到。在樣本數足夠且隨機分配的情況下,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個體PS應皆為0.5,但在觀察性研究中,實驗組與對照組之PS為介於0~1之分佈曲線,且兩者通常不會相同。

傾向分數主要是要營造實驗組與對照組間的共變數分布相近,以達到類似RCT的情境,使其產生的結果具有公平性,通常利用logistic regression進行模型分析,使其每個個案得到一個PS數值,接著,利用這樣的數值進行配對(Matching),能夠大幅降低兩組間的基礎值分布差異,例如2013年JAMA刊登的Association of Perioperative beta-Blockad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Following Major Non-cardiac Surgery就是個典型的例子,其原始資料的兩組間差異,隨著利用PS的matching就大幅消失了兩組的差異。

 12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