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探討的是:Levophed漏針造成組織壞死

(圖片非文中患者,取自醫學教學網站)

baby2a  

 

臨床是什麼,就是永遠無法很簡單的用教科書上的方式解決問題,必須考量許多實際層面的問題

 

很高興和病房姊姊們還算熟,許多臨床的議題可以彼此討論,互相增長經驗

 

雖然下班了,但病房姊姊還是用FB問了我個問題:『有傷口,有沒有自費什麼藥品會好得比較快?』,我當下想到了口服製劑可以增加組織修復能力,還有使用人工皮的話,傷口比較不會有蟹足腫,但傷口癒合會較慢,但我也繼續更深入詢問,到底是什麼傷口呢?原來,是Levophed漏針,讓我想起了先前優秀的學長,台北新光金金金學長,曾經整理過的一篇漏針指引,網址如下

http://meddataspeaks.wordpress.com/2014/04/14/%E8%87%A8%E5%BA%8A%E8%97%A5%E5%AD%B8-norepinephrine-dopamine-epinephrine-%E5%A4%96%E6%BB%B2%E8%99%95%E7%90%86/

 

學長整理得太好了,我也來稍微整理一下,自己比較有印象

 

Levophed,這是商品名

學名叫Norepinephrine,正腎上腺素

被歸類為升壓劑的一種,屬於甲型/乙型交感神經致效劑(Alpha-/Beta- Agonist)

 

0409-1443-04_32-3282_1  

<藥理機轉>

刺激交感神經的beta-1, alpha-1, alpha-2受體,造成周邊血管收縮、心跳速率增加、心收縮力增強,因此能夠使整體血壓上升,並且增加冠動脈血流量。(臨床效果上,alpha受體的刺激效果勝於beta受體的效果,所以血管收縮的程度會比心跳速率增加與心收縮力增加來的多) (因為血管收縮的程度比較強,所以漏針造成的風險也以周邊血管強力收縮為注意重點)

 

<使用>

1. 臨床上使用這個升壓劑,應該用於連續輸注幫浦(continuous infusion with the use of an infusion pump),並且盡量以較大的血管(大靜脈)輸注,因為若從周邊較小的血管投與,如果有漏針,那小血管再收縮,血流就更小,血液是運送氧氣、養分來的主要運輸腳色,血流量大幅減少後,可能造成組織灌流不足、細胞缺氧發疳,最後局部壞死。

 

2. 另外,也應該避免與鹼性藥品共同使用輸注管路,如Sodium Bicarbonate,或其他alkaline solution,因為Norepinephrine為偏酸藥品,酸鹼中和後,會造成norepinephrine被反應掉,而失效。

 

<漏針怎麼辦>

1.盡速停止輸注

2.可能的話,可以緩慢的稍為回抽一點溶液,看能吸回多少算多少

(尚未移除前,絕對不要沖洗管路)

3.暫時不要移除管套(cannula)與針頭(needle)

(必要時,可在原處施打解毒劑(應該說拮抗劑會比較好),或可注射少許生理食鹽水,以稀釋患處的藥物)

4.把患處抬高,以減輕腫脹狀況

5.可以用一點熱的溫度輕壓患處(dry warm compresses),使收縮的血管擴張回來

 

因為此藥的效果是造成血管收縮,故漏針後,更應該注意全身的灌流是否充足,以降低漏針所造成的局部組織壞死之風險。

 

<拮抗劑>

首選為Phentolamine (平滑肌鬆弛劑)

使用方式為:將5-10 mg的藥品稀釋於10-15 mLNS中,投予至漏針處。(所以才說管路暫時先別急著移除)

 

替代方案為

外用之Nitroglycerin 2% ointment,也就是NTG的外用藥膏,文獻刊載使用經驗多在嬰幼兒中。塗抹劑量大約是4 mm/kg,薄薄一層塗抹至患處;另外也有人使用貼片。

 

若上述兩種藥物都沒有,第三個替代藥物則為Terbutaline,但個的使用經驗也是非常有限

使用方式為1 mg稀釋10 mLNS中,於患處投與。

 

可是就是那麼剛好,本院上述三種藥品都沒有….

除了盡量維持整體灌流、略為施打部分NS至患處以稀釋藥物濃度外,還有個偏方,有人說可以試試打高濃度的Dextrose試試,因為高濃度的葡萄糖會吸收其他地方的水分來,把血管再度撐起來,不過也有更多文獻指出,未稀釋的高濃度dextrose可能會誘發ischemic的現象,反而可能會加重缺血現象…..

 

另外,也有人說可以試試看注射類固醇,不過這好像比較像是抗局部刺激的發炎反應,對於平滑肌擴張的效果似乎沒那麼好

 

老實說,除了上述辦法外,暫時想無對策了….(知道怎麼辦的快快回覆我)

 

而對於已經壞死的組織,要注意的就是….不要造成組織感染(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s)!因為可能最後會變成敗血症就糟糕了!

 

<監測>

對於漏針造成的組織傷害,應該持續監測

患部應每2小時監測紅、腫、熱、痛、壞死、滲出液等狀況,持續24小時,

之後改以每8小時監測一次,持續72小時

之後再改為每天1

 

而患肢抬高24-48小時,且每8小時需評估感覺、動作及動脈狀況

(上述是最基本的底線,若能更頻繁監測當然是更好的)

 

若患部有惡化的狀況 (持續疼痛、壞死、潰爛等),應立即照會外科醫師,考慮清創手術(debridement)

 

<補充:高危險族群>

病人無法表達疼痛感覺者:

嬰幼兒

精神狀況改變或不良者 (如昏迷者)

感覺機能損傷者

全身麻痺者

 

另外像是

頻繁靜脈穿刺或穿刺同一靜脈遠端者

有周邊血管疾病者(PAOD, DM)

使用輸注幫浦(無法察覺壓力增加)

注射部位曾接受過放射治療者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